-
水霉病 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症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长,或因寄生虫、细菌等感染造成原发病灶时,霉菌的动孢子便从鱼体伤口侵入,吸取皮肤里的养料,在受伤病灶处迅速繁殖、蔓延、扩展、长成棉毛状的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结粘附,使皮肤发生溃烂、组织坏死,同时随着病灶面积的扩大,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最终病弱死亡。
此病一般发生在20℃以下低水温季节,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水霉菌对寄生无严格的选择性,各养殖鱼类从鱼卵到成鱼均能被感染。密养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处于饥饿状的鱼最易患水霉病。
防治方法:鱼类入池操作过程中要尽量仔细,勿使鱼体受伤。入池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鱼种。避免在水温15℃以下处理养殖鱼类,以免鱼体冻伤或擦伤。 -
水霉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早期:观察病鲵可见其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严重的出血。四肢感染时会出现菌丝布满整个部位,刮除菌丝后,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并出血,触之病鲵有剧烈痛感。开始感染时急噪不安地全池游动,有的在池中整个身体翻转。
后期: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发症。病鲵无力地在池中游动,体质消瘦,行动迟钝,投喂饵料时不动不摄食,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发病原因: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搬动、运输或其它机械损伤时,致使大鲵表皮损伤,给水霉菌可乘之机。此外,大鲵在越冬期,机体活动明显减少,从水中带来的一些杂物如藻类等很容易沉积在机体上,容易引发水霉菌在上面繁殖,进而侵入大鲵机体。在用药物对大鲵池消毒时,由于药物浓度配制过高,大鲵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脱皮、体表分泌白色黏液。如高锰酸钾具有腐蚀作用,浓度过高,会造成大鲵体表皮肤的损伤而感染水霉。
防治方法:1、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再将池水放干,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30分钟。2、发现大鲵体表寄生水霉,可用高锰酸钾15ppm的水溶液,用棉球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即可痊愈。对于稚鲵用2%食盐溶液消毒3分钟,每天一次,连用3天。
-
水霉病发生的原因: 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寄生虫感染,寒冷天气引发鱼体冻伤等使鱼的皮肤受伤,伤口被霉菌孢子侵入而感染。另外冬春季塘水过于清瘦,鱼体极度饥饿、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也易感染上水霉病。 水霉病的防治: 水霉病一旦发生,霉菌菌丝深入鱼体,治疗起来很麻烦,所以水霉病重在预防。水霉病治疗方法:“菌霉净”每瓶100ml用1亩水体,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水霉严重可连用两次。水霉病预防方法:(1)每10天使用一次“菌霉净”,每瓶100ml适用于2亩,及时杀灭水体霉菌孢子。(2)在放苗前做好池塘的清淤工作,可使用生石灰等化水后全池泼洒,进行彻底清塘消毒。(3)放苗时鱼体浸泡消毒,100公斤水中加入食盐3-4公斤。使用中药类杀真菌产品“菌霉净”(药物稀释1万倍)浸泡半小时。(4)在晚秋时节或越冬前做好杀虫。(5)在拉网捕鱼时避免鱼体受伤。(6)适当肥水,降低水体透明度,抵制水霉的生长。
-
1、做好池塘清淤的工作,除去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彻底消毒。 2、做好杀灭寄生虫工作,不能让残存的寄生虫存活下来,防止寄生虫对鱼体造成损伤,被水霉孢子侵袭伤口。 3、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小心操作,避免鱼体出现剐蹭受伤,杜绝鱼体受伤进入池塘。一旦发现被水霉病感染的鱼,要及时清理出鱼塘避免感染其他鱼。 4、肥水改底,尽量选择在晴天上午施肥,促使水质变肥,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水霉的生长。建议使用藻益生,促进藻类生长繁殖,从而达到肥水的目的。 5、定期做好巡塘工作,早发现,早治疗。发生水霉病之后全池泼洒渔有福百草美净,配合每亩/米泼洒15斤:15斤小苏打。 破坏真菌内部结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加快机体伤口愈合。
回帖要求:
1、鼓励原创性回复!
2、先回复先审核,切忌自问自答、答非所问,切忌发表重复回帖。
3、回帖要逻辑清晰、段落分明、格式规范,切忌长篇大论,切忌同个问题拆分多条回答。
4、确保无错别字、语句通顺、无乱码,文字图片显示正常。
5、回帖中切忌植入与对应问题无关的链接地址或者直接复制网址不予文字说明。
温馨提示:系统采用先审核后得分的规则。自2017年7月1日起,书屋用户所得威望值或成长值按规则同步到到农业 科技网络书屋积分系统。次月7日更新上月所得总分,加到上月最后一天。
我已阅读用户发帖回帖规范,所发内容真实有效